系统性红斑狼疮其实不可怕,科学管理是关键!

栏目:健康资讯 发布时间:2024-11-05
导语近日,针对「身患红斑狼疮晚期的上海女子沙白,赴瑞士自杀」掀起舆论热潮。其实系统性红斑狼疮不是什么特别恐怖的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可以预防、控制和改善病情,避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或者发病后也可以让患者正常生活。本

导语

近日,针对「身患红斑狼疮晚期的上海女子沙白,赴瑞士自杀」掀起舆论热潮

其实系统性红斑狼疮不是什么特别恐怖的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现代医学可以预防、控制和改善病情,避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或者发病后也可以让患者正常生活。

本文整理了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症状和非药物干预策略,减少大众对这种疾病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同时也基于功能医学给出了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非药物预防和干预措施,以期帮助患者改善健康状况和提升生活质量。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可累及皮肤、关节、肾脏、血液等多个系统。

SLE患病率地域差异较大,目前全球SLE患病率为0~241/10万,中国大陆地区SLE患病率约为30~70/10万,男女患病比为1∶10~12。

随着SLE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SLE患者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

研究显示,SLE患者5年生存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50%~60%升高至90年代的超过90%,并在2008—2016年逐渐趋于稳定(高收入国家5年生存率为95%,中低收入国家5年生存率为 92%)。

系统性红斑狼疮已由既往的急性、高致死性疾病转为慢性、可控性疾病。



SLE病因

SLE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与如下因素密切相关:


1. 遗传因素(遗传敏感性)SLE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风险是普通人的8倍。
2.阳光:光敏性是SLE的一个显著特征。紫外线照射和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光敏感性的主要病因。SLE患者常在晒太阳后发病,可能与紫外线使皮肤部分细胞凋亡,引起抗原暴露或新抗原暴露称为自身抗原有关
3.药物及化学试剂:可以使DNA甲基化程度降低,从而诱发药物相关的SLE
4.感染:病原微生物同药物一样,也是常见的引起免疫系统产生自身抗体的外来物质。
5.雌激素:育龄期妇女SLE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发病人数比达9:1。研究表明,与雌激素接触有关的SLE风险增加,而孕激素和睾丸激素通过抵消雌激素的作用发挥保护作用。此外,性激素对疾病活动的影响在青春期、怀孕和产后期间的恶化中是明显的。
这些相关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增强、炎症细胞因子升高、全身炎症和表观遗传修饰。


1-24110515234LL.png



SLE临床表现

SLE表现出从轻度症状到危及生命的重度症状的广泛表现

1-241105152441601.png

50岁之前诊断的成人通常表现为皮肤症状(颧部皮疹)和肾脏异常(狼疮性肾炎),显示出较高的10年生存率,并比50岁之后诊断的患者报告更多使用免疫抑制治疗。

年龄、种族、性别、遗传和社会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也会影响SLE发病时间和治疗开始时间
因此,临床表现差异很大,需要高度怀疑,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这些患者。
最普遍的临床表现概述如下:

1-241105152459502.png


SLE临床治疗手段

1.药物治疗:患者可以在医嘱下使用羟氯喹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来治疗。

2.免疫抑制剂:治疗严重的、持续的活动性疾病需要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3.生物制剂:例如贝利木单抗(Belimumab)的使用。

除了临床干预手段之外,在《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中也到非药物干预建议: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SLE治疗
SLE患者应遵循下述原则:
(1)避免接触常见的危险物质;
(2)防晒;
(3)适度运动;
(4)注重心理支持;
(5)戒烟;
(6)补充维生素D(1C)



功能医学干预措施

功能医学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关注疾病根本原因的医学方法。它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营养、环境等因素来优化身体功能,帮助SLE高风险人群及患者做到非药物干预的目标。

  • 生活方式因素评估:功能医学会详细了解患者的饮食、运动、睡眠、压力等生活方式因素。例如,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通过调整饮食,减少可能引起炎症的食物摄入,对病情控制有帮助。
  • 压力管理:压力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功能医学注重压力管理,像通过放松训练等方式来帮助患者减轻压力。
    饮食调整:
    a:排除不耐受食物:有些患者可能对某些食物存在不耐受或过敏情况,如麸质。通过检测(如食物不耐受检测),发现患者对麸质敏感后,会指导患者采用无麸质饮食。在避免食用小麦、大麦等含麸质食物后,患者的肠道炎症减轻,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疲劳、关节痛等症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b:增加抗炎食物摄入:适当多吃富含抗氧化剂和抗炎成分的食物。例如,增加深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和水果(如蓝莓、樱桃)的摄入。这些食物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E、类黄酮等成分有助于减轻体内炎症反应,对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与发展有益。
    1-241105152K4954.jpg
    c:营养补充
    ·补充维生素 D:研究发现,很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维生素 D 水平较低。功能医学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检测结果,为患者补充适量的维生素 D。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患者的骨骼健康(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影响骨密度),还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免疫系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补充益生菌: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给患者补充特定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肠道功能改善,免疫紊乱状态也有所减轻,疾病活动度相应降低。



小结

功能医学不能替代传统医学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治疗,如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它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


参考文献

1.Rees F, Doherty M, Grainge MJ, et al. The worldwid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J]. Rheumatology, 2017, 56(11):

1945‐1961. DOI: 10.1093/rheumatology/kex260.

2.Zeng QY, Chen R, Darmawan J, et al. Rheumatic diseases in

China[J]. Arthritis Res Ther, 2008, 10: R17‐R27. DOI: 10.1186/

ar2368.

3.Merrell M, Shulman LE. Determination of prognosis in chronic

disease, illustrated b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J

Chronic Dis, 1955, 1(1): 1‐32. DOI: 10.1016 / 0021‐9681(55)

90018‐7.

4.Borchers AT, Keen CL, Shoenfeld Y, et al. Surviving the butterfly and the wolf: mortality trend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utoimmun Rev, 2004, 3(6): 423‐453. DOI:10.1016/j.autrev.2004.04.002.

5.《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中华内科杂志 2020 年3月第 59 卷第3期。

6.Muhammad Atif Ameer, et al.An Overview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Pathogenesis,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Cureus 14(10): e30330. DOI 10.7759/cureus.30330



以上内容不用于治疗、诊断、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本文旨在分享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客服。



【推荐关注】

1-24110515300641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