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老年人的慢病元凶

栏目:健康资讯 发布时间:2023-12-21
肌少症是加重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重要元凶,根据《国际骨质疏松症》期刊指出,多数人肌肉量在40岁开始下降,60岁以上髋部骨折的病人有21%在骨折后1年内死亡。罹患肌少症时,因肌肉量变少和肌肉力量减弱,走路时会缓慢不稳、容易跌倒,提高骨折及失能风险。为帮助读
肌少症是加重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重要元凶,根据《国际骨质疏松症》期刊指出,多数人肌肉量在40岁开始下降,60岁以上髋部骨折的病人有21%在骨折后1年内死亡。罹患肌少症时,因肌肉量变少和肌肉力量减弱,走路时会缓慢不稳、容易跌倒,提高骨折及失能风险。为帮助读者更了解肌少症可能造成的问题,《Hello医师》特别邀请瀚仕功能医学中心执行长欧瀚文医师,为读者介绍肌少症的症状与检测方式,说明如何透过饮食与运动来预防肌肉流失。

「有一位七旬老翁身高约170公分,老是说自己吃不下;即使勉强吃了,也容易胀气,解便解不出来,整个人干干扁扁的,体重只剩38公斤」欧瀚文回想起这位肌少症病人,仍感到印象深刻;后来,经安排检查后,才知道这名病人是因为年纪大了,营养素摄取不足,才导致肌少症。

肌少症定义

1-231221162402463.png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逐渐丧失的疾病,通常发生在中老年时期,会影响肌肉骨骼,降低生活能力与品质,也是造成长辈虚弱、跌倒和骨折的主要原因,甚至因其需要住院和接受手术,从而增加死亡、失能等并发症的风险。

肌少症对原本身体状况就不佳的族群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健康状况容易恶化;欧瀚文说,临床上常遇到肌肉流失速度非常快的壮世代,除了因身体消化吸收功能不佳之外,迈入更年期后,荷尔蒙流失也是一大主因,所以女性肌肉的流失,又比男性更早且更快。

另一方面,肌少症也会影响身体质量指数(BMI)过高的人,这种疾病称为「肌少性肥胖」,与仅有肥胖症或肌少症的人相比,同时患有肥胖症和肌肉减少症的人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肌少症的8大原因:为什么肌肉会流失?

1-231221162A0E2.png

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指出,40岁后的肌肉质量平均每10年下降8%,70岁以后的肌肉质量下降率,则会升高至15%;随著年纪增长,肌肉质量因瘦体组织(Lean Body Mass,包含肌肉、器官、骨骼,并扣除掉脂肪及水份)流失,肌力会自然减少。

造成肌少症8种原因如下:

1.细胞变化(粒线体受损、氧化压力、细胞凋亡)

2.身体活动量低

3.肌肉纤维萎缩

4.发炎反应

5.肌肉流失

6.营养与代谢(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取不足)

7.遗传因素

8.内分泌下降(生长激素、IGF-1、睾固酮、雌激素)

肌少症6大症状

肌少症的征兆除了肌肉流失外,还需看2种肌肉表现:肌肉力量(如手掌的握力或脚的力量)及走路速度;握力变差或走路变慢,其死亡率都会变高,与肌肉相关的问题也会出现。

      肌少症的6大症状如下:

1.握力变差(如拧毛巾时无法施力)

2.走路变慢

3.无法长时间走路

4.站不起来

5.肌肉没力容易跌倒

6.每天会觉得无力感

肌少症后期症状

肌少症后期较严重的症状有动作功能障碍、跌倒、骨折,甚至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进而增加死亡风险;因此,预防肌少症发生,不仅能降低失能风险,更能减少可能的医疗支出,以及照顾病人所需付出的心力与时间。

肌少症看哪一科?

当家中长辈出现上述肌少症症状,怀疑有肌少症的可能性时,可至老年医学科或康复科就诊,进行检测。

肌少症自我检测3步骤?

1-231221162952211.jpg

肌少症的检测2阶段

第1阶段:肌肉功能检测

通常医院或诊所诊断肌少症会先做肌肉功能测试,例如:手的握力、由椅子站起来的速率、走路的速度,另外还要加上肌肉平衡功能测试。

第2阶段:仪器检测

如果第一阶段发现肌肉功能减少,则需进一步接受肌肉质量的检测,检测方法包括生物电阻测量仪、双能量X射线吸收仪、电脑断层等。

肌肉流失怎么办?饮食运动7招:4大饮食+3大运动

肌少症目前没有治疗药物,临床治疗通常会透过疾病检测与评估、营养补充及培养运动习惯等流程,达到延缓或预防肌少症恶化带来的影响。

肌少症饮食4方法:肌肉流失要补充什么?

对年长者来说,蛋白质、钙质及维生素D等营养摄取不足,容易提高肌少症的风险,导致肌力退化、跌倒失能等,因此在营养摄取方面,可遵守以下4大方法。

1-2312211A20OJ.jpg

肌少症饮食方法1:MCT脂肪酸:快速转换能量

欧瀚文说,透过饮食适时补充摄取MCT(中链脂肪酸),可快速转变为能量,增加肌肉强度。一般食用油的脂肪酸属于长链脂肪酸(Long-chain triglyceride, LCT),需透过消化酵素才可被消化吸收;相较之下,中链脂肪酸(MCT)的分子量很小,无须消化酵素即可被吸收,能快速被人体吸收消化,可快速转变为能量。

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差在哪?
依据在体内代谢路径,脂肪酸可分为两种:中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
1. MCT中链脂肪酸:碳链长度8~12的饱和脂肪酸,其组成的油脂又称作MCT油,常见如从椰子油精炼出的MCT油。
2. LCT长链脂肪酸:碳链长度大于12的饱和脂肪酸、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及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的主要差异在于,中链脂肪酸分子较小,无需透过胆汁,可快速为身体提供即时的能量,如沙拉油、橄榄油及酪梨油等常见的食用油。
  • MCT的消化分解速度比一般脂肪快5~8倍,快充体力5倍速

研究指出,MCT(中链脂肪酸)在口腔内分解速度为一般脂肪LCT(长链脂肪酸)的5~8倍,且MCT进到胃部后,仍能被分解;也就是说,从吃进体内到被人体运用,过程仅约10分钟;相较之下,一般长链脂肪酸约在消化2小时后,才会被人体吸收。此外,MCT还具有快充体力5倍速的优点。

  • 每日摄取6公克,可增加肌肉强度

国外研究发现,每日摄取6公克,可增加肌肉强度,并提升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分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提升自我照顾与外界环境互动,如移动、穿衣、进食、如厕、盥洗、与人沟通、居家整理及社交活动等。

  • 提升认知能力,可能改善阿兹海默症

另一项国外临床研究指出,每日摄取6公克MCT,可提升简易智能量表分数(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 MMSE)、增进认知能力;阿兹海默症病人因脑部特定区出现代谢衰退,导致细胞无法利用葡萄糖,进而加速退化,然而,透过MCT可提供酮体给脑神经细胞使用,减缓细胞因缺乏能量而坏死,故MCT可能具神经保护效果,也为阿兹海默症治疗开拓新的机会与可能。

肌少症饮食方法2:蛋白质摄取「量、质、均衡」

1-2312211A40O31.png

国民健康署指出,摄取蛋白质需要兼顾3个原则:摄取量、品质、三餐均衡摄取,以达到最好的吸收效果,以下介绍3大蛋白质摄取原则
  • 蛋白质摄取量:65岁以上族群,蛋白质摄取可达1.2公克/公斤

依据台大医院建议,65岁以上族群的蛋白质摄取量,可以每公斤体重约1.2公克进行换算;若罹患慢性肾脏疾病的长者,建议咨询医师或营养师后,再行评估与调整。

  • 蛋白质品质:优质蛋白为优先,降低健康负担

为了避免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摄取过多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卫生福利部指出,蛋白质的品质可透过固定的PDCAAS值(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来评估,这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PDCAAS值是基于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率,分数愈高代表著蛋白质的品质愈优越。

PDCAAS分数介于0到1之间,其中1代表著最优质的蛋白质;因此,PDCAAS值为1的食物被称为「优质蛋白质」,常见的如蛋为1,牛奶为1,牛肉为0.92,黄豆为0.91,花生为0.52,米饭为0.47及玉米为0.42等。
  • 蛋白质三餐平均摄取:吸收效果佳,运动后摄取更好

除了达到蛋白质的每日摄取量,也需避免把蛋白质集中在某一餐,造成身体无法有效吸收,或增加肾脏、肝脏负担。

建议三餐都要平均摄取到蛋白质,此外运动后若能补充适量蛋白质,对肌肉的合成效率更佳。
研究显示,为提升蛋白质的吸收与合成效率,建议每餐的蛋白质摄取量达到0.4公克/每公斤。
肌少症饮食方法3:维生素D及钙质要足够

1-2312211A504126.png

长庚医院指出,台湾虽然长年日照充足,仍有超过半数国人缺乏维生素D,其中以老年人的比例最高;维生素D可减缓肌肉流失,因此建议年长者可适时增加日晒时间,并多摄取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類(鲑鱼、鲭鱼)、蛋類、乳制品等,或额外补充维生素D营养补充剂。

依据国健署的资料,维生素D与钙质的参考摄取量如下:

  • 维生素D:

1.1~50岁者:10微克(400 IU)/日

2.51岁以上者:15微克(600IU)/日

  • 钙质:19岁以上者,1000毫克/日

肌少症饮食方法4:足够的热量

  • 国健署:在适度活动量下,71岁以上每日摄取热量,男性2150大卡;女性1700大卡

可能大家会疑惑,台湾人肥胖问题严重,热量摄取会不够吗?其实对于年长者来说,随著身体消化系统退化,胃口变差、吸收力减少,容易造成热量摄取不足,进而导致「蛋白质热量耗损」,也就是人体组织的蛋白质分裂变成糖、热量供身体使用,造成肌肉量流失。

欧瀚文补充,曾收治一名瘦到只剩38公斤的病人,在进行一系列检查后发现,原来是体内消化酵素不足,吃进去的食物细菌发酵,以致造成胀气,食物难以消化;因此,欧瀚文先帮他进行消化的调理,同时也开列一些罐装营养品,让病人适时补充营养;三个月后,病人体重从38公斤回到40公斤,也恢复正常行走能力;半年后,体重更恢复到43公斤,不仅精神好,体力也恢复了。 

肌少症3大运动类型

改善肌少症的运动方式包括阻力性及平衡感的训练;运动强度依据病人身体状态,依序分成以下3种类型:

  • 严重虚弱的病人
运动治疗的目的是维持肌肉力量、肌肉质量和身体机能,初期以床上运动为主,如:在床上举宝特瓶、执行臀桥或蚌壳式运动。

1-2312211AI9433.png

                                                                                                                                                                                          臀桥

1-2312211A912523.png

                                                                                                                                                                                              蚌壳

  • 能下床踏步或步行者
可先设计以自身重量为负重的运动,如:从扶物蹲、坐站训练或步行训练开始,接著循序渐进增加重量。
  • 体力与功能较佳的长者或病人
施以适当的渐进式阻力运动训练,如:举哑铃、弹力带、固定式脚踏车等,有助于增加肌肉强度防止肌肉萎缩。
为了兼顾安全性与个人兴趣,可咨询复健科物理治疗师,调整运动项目、频率及强度,理想运动频率为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运动之间休息时间为3~5分钟,以每周达到150分钟为目标。
每次运动前,先做5~10分钟的暖身动作,避免运动伤害。





以上内容不用于治疗、诊断、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本文旨在分享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客服。




参考文献

.社區營養照護作業手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8895/File_19432.pdf Accessed June 12, 2023


.Sarcopenia(ClevelandClinic)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23167-sarcopenia Accessed June 12, 2023
.年少勤保養,遠離肌少症(台大醫院)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904/special_1_1.html Accessed June 12, 2023
.請你一起這樣做!肌不可失-預防肌少症(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php?IDno=3934 Accessed June 12, 2023
.認識肌少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https://health99.hpa.gov.tw/article/18856 Accessed June 12, 2023
.樂齡生活 肌不可失(奇美醫訊)
.https://www.chimei.org.tw/main/cmh_department/59012/magazin/vol137/04-1.html Accessed June 12, 2023
.肌不可失~預防肌少症飲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https://tpech.gov.taipei/mp109141/News_Content.aspx?n=941263366E6AAB1B&s=518AECA Accessed June 12, 2023E235797B9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248&pid=12285 Accessed June 12, 2023
.奇美醫訊第137期(奇美醫院)https://www.chimei.org.tw/main/cmh_department/59012/magazin/vol137/assets/vol137.pdf Accessed June 12, 2023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Sciencedirect)https://doi.org/10.1093/ajcn/nqz138 Accessed October 30, 2023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Sciencedirect)https://doi.org/10.1093/jn/nxaa186 Accessed October 3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