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运动猝死?如何抓住“黄金四分钟”

栏目:健康资讯 发布时间:2024-07-09
规律的身体活动对全身健康的有益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一些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人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代谢疾病的发病率较低。尽管有这些前提,猝死、心脑血管疾病却成为一些运动员挥之不去的噩梦,诸多年富力强的青年运动员在赛场上或睡眠中溘然长逝。运动猝

规律的身体活动对全身健康的有益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一些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人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代谢疾病的发病率较低。

1-240F9162JE32.png

尽管有这些前提,猝死、心脑血管疾病却成为一些运动员挥之不去的噩梦,诸多年富力强的青年运动员在赛场上或睡眠中溘然长逝。

运动猝死不仅发生于职业运动员身上,在普通健身者中也时有发生,比如在学校操场跑步、夜跑猝死等。

为什么对人体健康益处很多的体育运动,会导致“运动猝死”的发生呢?
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运动猝死吗?如果遇到,该如何急救呢?
来自英国伦敦皇家布朗普顿医院心内科、特雷维索大学朱利亚诺·伊森蒂纳卫生保健大学综合体(ASUGI)心脏病科、伦敦圣乔治大学心血管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发表的“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thletes: Facts and Fallacies”(运动员的心源性猝死:事实与谬误,IF 158)通过筛选最近30年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运动员中SCD的流行病学、病因及预防建议。



一、什么是运动猝死?

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意外死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心脏病学家的说法,叫做运动猝死(exercise sudden death)。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在没有外部原因因素的情况下,从心血管状态的急性变化开始后1小时内(或24小时内)发生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意外死亡;是运动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其最主要表现形式。

1-240F9145H5X6.png


二、运动员心源性猝死(SCD)的发生率
1、与年龄的关系
运动相关SCD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轻(年龄≤35岁)竞技运动员的SCD发病率估计为0.47-1.21/10万人年,而年长(年龄> 35岁)竞技运动员的SCD发病率估计为6.64/10万人年。

2、与性别的关系
SCD在男性运动员中比女性运动员更常见。Corrado等人的一项研究,对超过11万名运动员进行的报告显示,男性运动员的SCD发病率为2.6/10万人年,而女性运动员的SCD发病率为1.1/10万人年。
解释男性运动员SCD发生率较高的假说包括:
  • 性别对心脏生理运动适应和心室重构的影响;

  • 男性心肌纤维化患病率较高,这可能构成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的基础;

  • 激素因素(雌激素对女性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 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患病率较高;

  • 以及心理因素,特别是考虑到男性往往会达到精疲力竭的程度,并更频繁地从事成瘾行为。


3、与运动类型和强度的关系:
与休闲运动相比,竞技运动员进行的剧烈运动似乎有可能导致更高的SCD风险 。
  • Sollazzo的研究表明,竞技运动员的SCD发生率为1:10万,而从事休闲活动或休闲运动的运动员的SCD发生率为0.32:10万。

  • 在美国,据报道SCD发病率最高的是篮球运动员。

  • 在欧洲,足球导致了大多数与体育相关的SCD事件。

  •          在我国,发生运动猝死最集中的运动是篮球(34.5%)、跑步(19.5%)和羽毛球(12.0%)

    1-240F9150R4391.png

三、心源性猝死的原因


1、高强度运动的常见生理效应,如脱水、肾上腺素能激增、电解质失衡和酸碱紊乱,可能无法被具有病理性电或结构底物的运动员很好地耐受,从而导致潜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图1)。

1-240F915092N48.png

图1 脱水、肾上腺素能激增、电解质失衡和酸/碱紊乱是剧烈运动的常见生理效应。虽然健康运动员对这些疾病的耐受性良好,但它们可能导致具有潜在电、结构或遗传病理心脏底物的个体的潜在致命性心律失常。


2、SCD涉及多种疾病谱,其患病率因受害者人口统计学和死亡情况而异。大多数SCD可归因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通常在40岁以后的人群中表现出来(图2)。原发性心肌疾病和离子通道病是年轻人(<35岁)SCD的主要原因。

1-240F91509561P.png

图2 运动员和年龄的病因。心肌病、通道病和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是年轻人的普遍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是中老年人心源性猝死和心脏性骤停最常见的原因。圆圈的大小与各自病理引起的SCD的相对频率有关。35岁一直被用作一个阈值,因为这是文献中最常用的年龄;然而,在年龄方面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界限。


3、许多研究已经进行了阐明运动员SCD的潜在病因(图3)。在结果方面的 可变性是显著的。


  • Maron研究发现,肥厚性心肌病(HCM)传统上被认为是美国年轻运动员发生SCD最常见的原因。
  • Corrado研究,在意大利的威尼托地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是年轻运动员SCD中最常见的原因(23%的病例)
  • Harmon 的研究发现,在64例突然死亡的大学运动员尸检中,最常见的发现是结构正常的心脏(25%),即突发性原因不明夜间猝死综合症。其次为冠状动脉畸形(11%),其中HCM占8%。
  • Finocchiaro描述了在英国突然死亡的357名运动员的队列,由心脏病理学专家进行了尸检。尸检中最常见的发现是心脏正常(42%),即突发心律失常死亡综合症(成人猝死综合症SADS),其次是心肌疾病,包括特发性左心室肥厚(LVH)和特发性纤维化(16%),ARVC(13%)和HCM(6%)。冠状动脉畸形发生率为5%。


    1-240F915122U91.png

    图3 运动员SCD病因的主要研究综述。缩写:

    ARVC: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CAD:冠状动脉疾病;DCM:扩张型心肌病;HCM:肥厚型心肌病;LAD:左前降支动脉;LQT:长QT综合征;LVH:左心室肥厚;MVP:二尖瓣脱垂;NOS:未明确指定;SADS:突发心律失常死亡综合症(成人猝死综合症);SUD:不明原因猝死;WPW:预激综合征。


    四、心源性猝死的死亡情况

    运动员的心源性猝死通常发生在运动期间,但也可能发生在休息时,有时也发生在睡眠时。


    最近一项针对英国运动员的研究显示,61%的运动员在运动时突然死亡,其中有一小部分人(4%)死于争吵。在休息时死亡的个体中,三分之一死在睡眠。某些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和冠状动脉异常,通常会在运动时导致SCD。



    五、运动猝死预防

    1、参加运动前的心脏筛查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都建议在参与前进行心脏筛查;
    美国和欧洲的指南都建议 ,病史和体格检查应作为心脏筛查评估的一部分。
    如果最初的检查怀疑患有心脏病,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血管磁共振、心肺运动检查和家庭检查。在存在可疑表型的情况下,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诊断和风险分层 。

    2、“运动员心脏”与病理心脏病的鉴别诊断
    运动员参加比赛前的心脏筛查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调查,旨在排除心脏病。诊断通常是复杂的,因为运动员通常表现出一系列的电、结构和功能性生理变化(图4),这些变化可能与心脏病理重叠。
    超声心动图上的结构改变包括心腔大小和心肌壁厚度增加。
    心电图上的电变化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或心律失常、一级或Mobitz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肥厚的电压判据、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波反转和ST段上升的J点抬高。
    功能改变包括舒张充盈和每搏容量增加。
    性别和种族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可能影响运动员心脏对运动的适应;同心重构和左心室肥厚在男性中更为普遍,而女性更常表现为偏心型左室肥厚。


    1-240F915140W10.png

    图4 在运动员体内常见的结构、电和功能的生理变化。生理变化可能与可能构成SCD风险的心脏疾病重叠 ,因此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缩写:AV:房室传导阻滞;CO:心输出量;EF:射血分数;GLS:整体纵向应变临界;LV:左心室;LVH:左心室肥厚;RV:右心室;RVH:右心室肥厚;WT:管壁


    3、心肺复苏(CPR)和AEDs的作用

    预防运动猝死的一个基石是立即提供由旁观者和AED进行的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


    一项基于卢森堡全国性专用数据库的研究显示,在心脏骤停期间接受旁观者CPR的患者的生存率约为50% 。相比之下,所有没有进行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病例都是致命的。SCA后生存的最大决定因素是从崩溃到除颤的时间,每分钟丢失,存活率从每分钟7%下降到10%。
    1-240F915163L61.jpg
    黄金四分钟


    当有人发生晕厥之后,按照下面三步走,抓住“黄金四分钟”,挽救患者生命。


    第一步:判断意识、呼吸、脉搏。需要拍打患者肩膀并在两侧耳边大声呼叫,判断意识状态,如果没有意识,请旁人帮忙呼叫120。观察胸廓起伏,判断是否有呼吸,触摸颈动脉,查看是否有搏动。一旦判断患者为心脏骤停,需要立即予以心肺复苏。
    第二步:胸外按压。保持患者仰卧于地面或硬板上,施救者可采用跪式紧靠患者胸部右侧,将双手掌根重叠,置于胸骨中、下1/3,两手手指交叉,双肘关节伸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肩手保持垂直用力向下按压,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躯干肌肉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下压深度为5~6厘米,并充分回弹且双手不离开患者胸壁,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应平稳,用力要均匀,有规律地按压,不能间断。
    第三步:人工通气。清除患者口鼻异物、假牙、呕吐物等,打开气道,即一手置于前额,使头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经过培训的人员,可在30次按压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维持五个循环后再次进行评估。未经过培训的人员或不便人工呼吸的情况,持续不间断地进行按压2分钟后,再次进行评估。
    在连续做“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通气”五个循环之后,或者“持续按压2分钟”后,再判断患者是否恢复了颈动脉搏动,如果患者仍然没有恢复自主循环,需要双人交换角色,重复以上步骤。

    1-240F9162603N0.png

    考虑到大部分情况下心脏骤停的根源在于室颤,可以使用AED帮助除颤,以便大幅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需要注意的是,整个心肺复苏过程需要持续有效地进行,直到救护车到达现场。”

    温馨提示:
    虽然运动猝死的风险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应完全避免运动。我们可以通过:
    1、提高认知:加强对运动猝死的认知和了解,提高防范意识;
    2、科学运动: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强度,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运动。
    3、普及急救知识:广泛普及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提到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如果您需要学习急救知识或接受急救培训,可以添加我们医生助理的微信获取咨询与服务。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thletes: Facts and Fallacies”(IF 158)文献原文,也可以备注运动猝死,问我们医生助理发给您。

    1-240F9162632205.png

    参考文献

    1.Sollazzo, F.; Palmieri, V.; Gervasi, S.F.; Cuccaro, F.; Modica, G.; Narducci, M.L.; Pelargonio, G.; Zeppilli, P.; Bianco, M.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thletes in Italy during 2019: Internet-based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Medicina 2021, 57, 61. [CrossRef]

    2.Besenius, E.; Cabri, J.; Delagardelle, C.; Stammet, P.; Urhausen, A. Five Years-Results of a Nationwide Database on Sudden

    Cardiac Events in Sports Practice in Luxembourg. Dtsch Z. Sportmed. 2022, 73, 24–29. 

    3.Corrado, D.; Basso, C.; Rizzoli, G.; Schiavon, M.; Thiene, G. Does sports activity enhance the risk of sudden death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J. Am. Coll. Cardiol. 2003, 42, 1959–1963. [CrossRef]

    4.Maron, B.J.; Doerer, J.J.; Haas, T.S.; Tierney, D.M.; Mueller, F.O. Sudden deaths in young competitive athletes: Analysis of 1866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0-2006. Circulation 2009, 119, 1085–1092.

    5.Haukilahti, M.A.E.; Holmström, L.; Vähätalo, J.; Kenttä; Tikkanen, J.; Pakanen, L.; Kortelainen Marja-Leena Perkiömäki, J.;Huikuri, H.; Myerburg, R.J.; Juhani Junttila, M.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Women: Causes of Death, Autopsy Findings, andElectrocardiographic Risk Markers. Circulation 2019, 139, 1012–1021.

    6. Finocchiaro, G.; Papadakis, M.; Robertus, J.L.; Dhutia, H.; Steriotis, A.K.; Tome, M.; Mellor, G.; Merghani, A.; Malhotra, A.; Behr,E.; et al. Etiology of Sudden Death in Sports: Insights From a United Kingdom Regional Registry. J. Am. Coll. Cardiol. 2016,67, 2108–2115.

    7.Harmon, K.G.; Drezner, J.A.; Maleszewski, J.J.; Lopez-Anderson, M.; Owens, D.; Prutkin, J.M.; Asif, I.M.; Klossner, D.; Ackerman,M.J. Pathogenese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 athletes.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2014,7, 198–204.

    8.James, C.A.; Bhonsale, A.; Tichnell, C.; Murray, B.; Russell, S.D.; Tandri, H.; Tedford, R.J.; Judge, D.P.; Calkins, H. Exerciseincreases age-related penetrance and arrhythmic risk in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cardiomyopathy-associated desmosomal mutation carriers. J. Am. Coll. Cardiol. 2013, 62, 1290–1297.

    9.Drezner, J.A.; O’Connor, F.G.; Harmon, K.G.; Fields, K.B.; Asplund, C.A.; Asif, I.M.; Price, D.E.; Dimeff, R.J.; Bernhardt, D.T.;Roberts, W.O. AMSSM Position Statement on Cardiovascular Preparticipation Screening in Athletes: Current evidence, knowledge gaps,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Br. J. Sports Med. 2017, 51, 153–167.

    Jennie Han,et al.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thletes: Facts and Fallacies. J. Cardiovasc. Dev. Dis. 2023, 10, 68.



    上内容不用于治疗、诊断、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本文旨在分享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