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现代,塑料的扩散导致生态系统无意中播撒了微塑料 (MP)——尺寸小于5毫米的微小碎片。这些微小颗粒在我们的环境中无处不在,渗透到最偏远的地方并进入食物链。MP 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导致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其潜在的健康影响。

2024年10月13日,来自韩国的Hanbyeol Moon研究团队在 Scientific Reports 杂志发表题为"Microplastic exposure linked to accelerated aging and impaired adipogenesis in fat cells"(微塑料暴露与加速衰老和脂肪细胞脂肪生成受损有关)的文章,探讨了微塑料 (MP) 暴露与衰老过程之间的联系,发现MP 在脂肪组织中积累,导致细胞衰老、炎症并阻碍脂肪形成分化;从而引发血脂异常、慢性全身炎症、胰岛素抵抗、肥胖、2 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与年龄有关的慢性疾病。

什么是微塑料 (MP)?
微塑料现在被广泛定义为尺寸≤5毫米的固体塑料颗粒。目前发生环境中存在的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乙烯(PVC)、聚酯类(PEst)、聚苯乙烯(PS)以及聚酰胺(PA)。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微小颗粒,却能够随着风、水流等自然力量,进入土壤、水体,甚至空气,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微塑料无处不在
我们喝的水、呼吸的空气和我们吃的食物中被发现均含有不同浓度的微塑料,包括海鲜、食盐、蜂蜜、糖以及啤酒和茶等饮料。此外,在苹果、梨等水果以及胡萝卜、生菜、土豆等蔬菜中检测到微塑料。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食物污染发生在自然环境中;有些情况则是,加工、包装和处理会进一步导致微塑料污染!
瓶装水:尤其是塑料瓶装水,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引入微塑料颗粒。外卖食品包装:如塑料餐盒、塑料袋等,这些包装材料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释放微塑料。

化妆品和个人护理品:如磨砂膏、洗面奶、沐浴露等,这些产品中的微塑料颗粒在清洁过程中可能被冲洗到水体中。合成纤维衣物:如聚酯、尼龙等,在洗涤过程中会释放大量微小的纤维颗粒到水体中。塑料家居用品:如塑料椅子、桌子、玩具等,这些物品在长时间使用和磨损后可能产生微塑料碎片。

微塑料 (MP)在人体的沉积及对健康的影响
现有研究表明,人类每天都会摄入大量的微塑料颗粒,据估算,成年人每周平均摄入5g左右的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而这些进入人体的微塑料已经渗透到各种人类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包括:肝脏、肾脏、胎盘、血液、粪便等等。

进入人体的微塑料颗粒很难被代谢出去,富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对多个系统造成影响。
- 免疫系统受损:微塑料进入人体后,可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过度反应,导致炎症、过敏等问题的出现。
- 内分泌紊乱:微塑料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如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可能会干扰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和调节。这种干扰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代谢紊乱、生殖系统异常等。
- 胃肠道问题:日常饮食中的微塑料颗粒可能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引发炎症、溃疡等问题。长期摄入微塑料还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营养不良。
- 呼吸系统影响:由于塑料微粒直径比较小,会随着呼吸进入肺部。而肺部没有分解或排解毒素的功能,长时间吸入塑料微粒有可能会损伤肺部,导致人体的肺部功能出现障碍。
- 肝脏受损:部分塑料微粒可以进入到血液中,肝脏作为排毒和解毒的器脏,这些小的塑料微粒成为毒素停留在肝脏中,可增加肝脏负担,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肝脏疾病。
如何减少微塑料的污染?
- 饮用水安全:减少饮用塑料瓶装水的频次,家中可以安装带有过滤装置的净水器,或者喝水时把水烧开再简单过滤,以去除部分微塑料。
- 食品选择:购买食材时,尽量选择未经过多加工的天然食品,如新鲜蔬菜、水果和肉类。尽量避免使用塑料容器来盛装油、酒、醋等食品。
- 餐具与厨房用品:在处理食材时,建议使用非塑料材质的砧板。用餐时建议使用木质餐具替代一次性塑料餐具,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棉质或玻璃材质的厨房用品替代一次性塑料保鲜膜和塑料袋。

- 日常用品:购买服装时,尽量选择天然纤维(如棉、麻、丝)制成的产品,避免购买由合成纤维(如聚酯纤维、尼龙)制成的产品。使用天然、无添加的洗化用品,减少通过皮肤接触摄入微塑料的潜在风险。
- 减少塑料使用:在外出就餐或购买外卖食品时,尽量选择使用环保包装或可降解材料包装,减少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依赖。避免重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并在使用后妥善处理,不随意丢弃。
- 垃圾分类: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确保塑料垃圾得到合理的回收和处理。
小结
微塑料与人类共存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需要从源头上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加强环境监管和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同时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降低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1、Thompson RC, Courtene-Jones W, Boucher J, Pahl S, Raubenheimer K, Koelmans AA. Twenty years of microplastics pollution research-what have we learned? Science. 2024 Sep 19:eadl2746. doi: 10.1126/science.adl274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298564.2、Hanbyeol Moon,et al. Microplastic exposure linked to accelerated aging and impaired adipogenesis in fat cell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4-74892-6。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本文旨在分享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